中國食品安全網訊 近期,有境外企業反饋接到中國海關通報,被要求在注冊系統中對海關總署提出的不符合注冊要求的問題進行整改,整改期間其注冊資格處于“暫停進口”狀態。食品伙伴網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也同步在食品抽檢數據庫中進一步查詢海關總署每月發布的進境食品不合格信息,發現其中也存在因“境外生產企業注冊問題”被拒絕進口或銷毀的食品。可以看出,我國海關進一步加強了對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的注冊管理,對境外生產企業注冊有效性的事后監管驗證工作也在持續進行中。本期,中國食品安全網將針對目前已經被“暫停進口”注冊資格的情況進行討論分析。
一、目前被“暫停進口”的工廠信息分析
截至2025年9月6日,除港澳臺地區外,來自46個國家/地區的500個工廠共計637個注冊類別被“暫停進口”。中國食品安全網對數據進行分類統計,其中,被暫停類別數量總數排名前10的國家名單詳見下表:
對于排名第一的美國工廠,被“暫停進口”的品類中88%以上屬于推薦注冊,比如“牛肉產品”、“其他肉產品”和“食用動物油脂”等;排名第二的泰國工廠被“暫停進口”的品類中自行注冊的較多,主要包括“糖漿”、“其他糖”等;排名第三的巴西工廠被“暫停進口”的品類中97%以上是推薦注冊品類,比如“禽肉產品”等。
整體來看,被“暫停進口”的注冊品類中以推薦注冊類別居多,共計417個類別,約占總量的65%,其中以巴西、美國、阿根廷、法國、愛爾蘭、斐濟、意大利、泰國、塞爾維亞和印度尼西亞為主,主要涉及的注冊類別包括“牛肉產品”、“禽肉產品”、“蜂產品”、“巴氏殺菌乳和其他乳制品”、“水產品”和“其他肉產品”等。
二、被“暫停注冊”的原因?
按照海關總署2021年第248號令第二十二條和第二十三條的規定,導致工廠注冊狀態為“暫停進口”的可能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境外生產企業未處于其所在國主管當局有效監管,被暫停其出口資格;第二,境外生產企業自行發現不符合中國的注冊要求主動暫停出口的;第三,海關總署發現已注冊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不再符合注冊要求的。
中國食品安全網分析,對于由境外主管當局或企業方發起的“暫停出口”決定可能不會直接引發境外生產企業在海關總署的批準資格狀態從“有效”變為“暫停進口”,因為法規中并未提及此類暫停操作會涉及通知海關總署的要求,重點在于解決存在問題,確保持續符合中國的注冊要求。基于此,中國食品安全網認為,目前批準清單中被標記為“暫停進口”狀態的均屬于上述第三種情形,被海關總署發現存在不符合中國注冊要求的情況。這些不符合可能涉及提供的生產許可文件無效或過期、注冊類別有誤、企業提供信息不真實、實際進口食品不符合中國要求等。
三、被“暫停注冊”后如何操作“解禁”?
若境外生產企業被“暫停進口”,通常會收到海關總署的“整改”通知。若企業收到海關總署的“暫停進口”通知,企業對應的在華注冊編號將暫停使用,對應貨物將無法通關。需說明的是,此處的“暫停進口”僅針對被通知的類別,不代表該工廠注冊的所有類別。比如,一個工廠同時申請獲得對華出口“植物蛋白飲料”和“固體飲料”產品資格,這個工廠將會有2個不同的在華注冊編號。假如被海關總署通知該生產企業的“固體飲料”進口資格被“暫停”,則該生產企業生產的固體飲料類產品出口到中國無法通關,但不影響植物蛋白飲料產品的正常出口。
整改流程由中國海關發起,要求企業必須配合,在規定的期限內提交整改相關材料,主管當局和企業未在規定期限內處理完成的,視為整改不合格。
若整改的產品為需經過所在國家/地區主管當局推薦注冊的產品,企業提交整改材料至主管當局,主管當局進行審核檢查,主管當局可對企業提交的整改材料進行修改。認為企業提交的材料符合要求的,提交至中國海關審批。認為企業提交的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可補齊補正退回至企業。補齊補正退回企業的,允許企業修改后再次提交整改材料至主管當局。若整改的產品為不需經過所在國家/地區主管當局推薦注冊的產品,即自行注冊的品類,則直接提交至中國海關總署進行審批。
整改通過,中國海關發起恢復進口流程;整改不通過,中國海關發起撤銷企業注冊的流程。
四、小結
中國食品安全網在此提醒廣大境外生產企業,在進行工廠注冊過程中,務必對注冊要求以及產品的進口合規要求進行詳細研究,確保提交真實準確的文件和信息。如果被通知“暫停進口”且要求整改時,務必在規定的時限內提交針對性整改材料,以盡快恢復注冊資格。中國食品安全網愿意在此過程中提供專業的咨詢方案和服務,歡迎垂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