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38周(9月15日至21日),中國南方羅非魚塘頭價再次下跌,受持續的供過于求影響,養殖端與加工廠雙雙承壓。
在廣東,500–800克規格羅非魚交付加工廠的價格下跌0.20元/公斤,創下歷史新低。由于工廠采購有限,部分養殖戶不得不轉向本地水產市場銷售,但價格同樣下滑至約6.60元/公斤,低于多數農戶的成本線。海南地區的采購價下降至7.20元/公斤,廣西則維持在同一水平。
業內人士表示,自7月以來,供需矛盾未見緩解,美國作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仍無法對養殖業形成支撐。廣東一家加工廠高管坦言:“出口難度很大,美國訂單極少。我們首先要清理庫存,然后才考慮新增采購。”他補充稱,盡管政府嘗試推動本地消費,例如將羅非魚供應學校食堂,但規模有限,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另一位海南工廠負責人則將行情下滑歸咎于農戶的過度投苗。他指出,今年上半年部分苗種企業采取“稀缺營銷”,導致養殖戶過度樂觀,最終形成嚴重積壓。“客戶有在買,訂單量與去年相當,但核心問題是供給過多。”該企業主要出口歐洲。
針對美國市場的出口商則強調,目前零售端需求尚存,但餐飲渠道訂單明顯下滑,進一步削弱了對原料的拉動。他憂慮地表示:“如果賣不出去,這些魚是不是要留到明年?”
與此同時,美國批發市場也出現疲軟。第37周(9月8日至14日),美國鮮羅非魚批發價普遍下跌0.05美元/磅;中國冷凍魚片價格下調0.10美元/磅。盡管中國加工廠報盤越來越具競爭力,但買家依然謹慎,食品服務需求持續低迷。
整體來看,中國羅非魚產業正處于“低價—高庫存—弱需求”的惡性循環中。若供給端調整不力,低迷行情或將延續至年底。



